第203章 曹操的五大谋士(篇外语下)

李傕、郭汜、段煨、张绣,这些位土匪大爷哪个是省油的灯?

然而只要贾诩一说话,他们保证都听话。

贾诩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、处境、性格,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,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。

他不仅是“见什么人说什么话”,而且是“说什么人听什么”,这不能不说是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,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,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。

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、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,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、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。

贾诩长于应对,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,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、低调但聪明的。

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,这种低调隐忍,为他的风评加了不少分,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。

需要看到,由于贾诩的这种思维方式,使得他很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。

贾诩看问题往往有根有据,然而事务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控的,是需要亲力亲为来引导,而不是因势利导而应对,所以虽然贾诩在战略展望方面的言论往往没有说服力,他一般只是说应该怎么准备打,而说不出来到底如何打。

尽管赤壁大战、曹丕南征两次失败,都从侧面说明曹氏父子没有听他贾文和是错误的,但也并不能说明贾诩在战略策划上有多高明。

其实说到底,在这点上与荀氏兄弟的差距,症结就在是否“知己知彼”。

中原那些人物,荀氏家族作为世家大族,那是很掌握了一些资料的,荀氏兄弟自然也有机会了解曹操的敌人。

但是对江东就不一样了,贾诩并不了解江东的情况,所以人家也没办法提出具体的战略。

说白了,对江东的攻略,换做二荀,不一定照样不行,但难度也会空前加大。

如此看来,贾诩就足以与二荀比肩了。

程昱,关键词:勇略过人,刚戾傲慢

程昱 (140—220年),字仲德,东郡东阿(今山东阳谷县)人,三国时期魏国谋士,曹操部将,原名程立,为曹操军中少有的智将,身高八尺三吋。

长有一把又长又美的胡子,黄巾作乱时,曾设计使东阿城得以保存。

曹操为兖州牧时辟程昱为寿张令。

操征徐州时,程昱和荀彧等留守兖州,陈宫张邈吕布等谋夺取徐州,程昱与荀彧等死保东阿、鄄城、范县三城、等待曹操的援军回来。

曹操乃表昱为东平相,屯范县。

曹操与吕布战不利,袁绍派人劝曹操把家人迁到邺城,欲与之联合。

曹操有意答应,程昱劝而止之。

后来曹操在兖州安定后,时献帝回到洛阳,程昱和荀彧等劝曹操迎献帝于许昌,操任命程昱为尚书,令其统管兖州军事。

刘备来投靠曹操时,程昱劝曹操杀之,而操没有采纳。

后操派刘备出兵截击袁术,程昱与郭嘉等说 曹操追刘备回来,因刘备必定会叛变。

曹操于是派人去追,但没有追到。

刘备到徐州就斩徐州刺史车胄背叛。

不久操任命程昱为振威将军,袁绍南侵时,程昱只领七百士兵守邺城,曹操欲给他增兵二千,程昱不接受,说若果不增兵,袁绍必轻视而不会攻打。

反而增兵会引绍攻打,必定等攻下,袁绍果然没有攻打,曹操于是说:“程昱之胆,过于贲、育。”官渡之战后,程昱收编了山泽中的亡兵之徒,得到几千精兵,助曹操攻打袁谭、袁尚。

平定北方。

赤壁之战,随曹操出阵。

黄盖的诈降粮船前来时,程昱从来船的速度叛断黄盖的并非粮船,从而识破其诈降。

曹操于是派人阻止来船,但不成功,结果曹操的战船被火烧着。

大败而逃。

程昱个性刚烈,常与人意见相佐。

有人告其谋反,但曹操反而待其更为优厚,曹操任魏王时,任程昱为卫尉,曹丕时再晋封为安乡侯,不久去世,追赠为车骑将军。

演义中程昱曾献计“十面埋伏”,大败袁绍于仓亭

我仔细研究了一下程昱的语录,发现他建议的口气都相当激烈、相当傲慢、相当自大,即便是对曹操也是这样。

在此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气度。

你即便是岁数大,对于上司也多少收敛点吧?

不过程昱就是这样,一片赤胆忠心,别的不管,想说什么就说什么。

这种人也是艺高人胆大,没什么干不出来的。

早年在家乡城池,一次遇到县丞呼应黄巾作乱,一城百姓都向东跑到了山上。

县丞领着贼人们不久出城,在城西五六里停了下来。

程昱侦查到这种情况,就建议城中的大姓率领百姓杀回去,因为贼人显然没有攻城的能力,只不过是劫掠财务罢了。

百姓们没见识,不想去,程昱一不做二不休,派人在东边冒充黄巾贼来了,愣是把百姓们吓回了城中。

县丞发现没了退路,便领着贼兵来攻城,程昱求县令组织守城,果然贼人攻城不克,于是要走。

此时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,竟将贼人们打得一败涂地。

其人胆勇可见一斑。

后来,袁曹对峙,袁绍带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,而当时程昱镇守南方的城池,士兵只有700。

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,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自己兵少,不会来攻,如果增兵,袁绍就不得不攻城,那时我肯定守不住。

因此不如不增兵。

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。

曹操对贾诩说:“这货太猛,猛于贲、育。”孟贲、夏育,貌似是战国时期两名勇士,曹仁曾被称赞“曹大司马之勇,贲育弗加。”而程昱的胆气,也足以与这两名猛士相比了。

程昱由于性子太直,虽然曹操能容忍他,但他私下的人缘很差,甚至有人曾诬告他谋反,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。

当初这个倔强的家伙不息背负前后矛盾的名声投奔曹操,看来也算没看错人。

郭嘉,关键词:鬼才

郭嘉(170—207),字奉孝,颍川阴翟(今河南禹县)人,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军事家、谋士。

郭嘉“深通有算略,达于事情”。

曹操说:“难奉孝为能知孤意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)。

在北征途中,郭嘉染病,回师不久逝世,年仅38岁。

曹操哀痛不已,对荀攸等曰:“诸君年皆孤辈也,唯奉孝最少。天下事竟,欲以后事属之,而中年天折,命也夫”(《三国志·郭嘉传》)!

乃表告天下:“军祭酒郭嘉,自从征伐,十有一年。每有大议,临敌制变。臣策未决,嘉辄成之。平定天下,谋功为高。不幸短命,事业未终。追思嘉勋,实不可忘。可增邑八百户,并前千户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)。

于是上表谥郭嘉为贞侯,其子郭奕嗣。

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,慨叹道:“郭奉孝在,不使孤至此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)。

当初,陈群责怪郭嘉不治行检,多次在朝中控诉郭嘉,郭嘉却神色自若。

曹操则更加重用郭嘉,而陈群能持正,曹操也很高兴。

点评:郭嘉身为谋士,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,史书上称他“才策谋略,世之奇士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),可惜郭嘉英年早逝,壮志未踌,实为可惜。

郭奉孝是五大谋士中人气最高的家伙。

我想大概是因为《三国演义》的一个标题:“郭嘉遗计定辽东”,以及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抱负,还有英年早逝的悲凉命运。

很多人是因为怜爱才喜欢的郭嘉,正如喜欢断臂的维纳斯一样。

实际上郭嘉的确带兵参加了最后一次出征,但并没有遗计定辽东的桥段,而在演义中他是唯一一个跟诸葛亮一样,可以预见死后事情发展的人。

郭嘉在战略战术方面的见识,与荀攸不相上下,而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里之外预料孙策的命运。

这一点曾招惹很多人胡思乱想。

其实这个东西并没那么复杂,郭嘉的那段话相当严谨,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,要达成结果必须符合之前的所有条件。

而如前所说,如果能像荀彧那样对很多方面的情况都能体察到,就不难做出这样的预言。

实际上孙策尚未进入中原,就被刺客刺杀,郭嘉的预言还是太谨慎了呢。

不过,郭嘉敢于做出如此大胆的预言,这与性格中不拘小节的艺术细胞是有关系的。

郭嘉的言论大都与荀彧相仿,论述非常完备,然而他和荀彧的区别是,荀彧说话喜用长句,往往做一大套非常严密谨慎的分析,将局势一点一点的给曹操分析出来,最终让曹操自己决断。

即便是表达自己的态度,也往往是反问句,所说能加强语气吧,但总不那么痛快。

但郭嘉说话并非如此,他常用短句,说话的节奏明快,形式上多排比对仗,富有音韵美感。

他的分析相比荀彧,更加清晰流畅,环环相扣,逻辑性更强,结论语气往往非常肯定,让人非常痛快。

总而言之,郭嘉进谏,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论述,逻辑顺畅,结论明白,语言艺术也更为高超。

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断,比贾诩多了一份积极,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,而郭嘉最完美的地方,就是他不像荀攸那么完美。

我们知道,曹操是一个军事家、政治家,同时也是个诗人。

这样的君主碰上锐意勃发、华实兼备的郭嘉,怎能不擦出火花?

而能将理性陈述与演讲艺术相结合的郭嘉,也的确称得上鬼才。

即便因为这种个性,而被陈群诟病举止行为,然而正是因为缺憾,郭嘉才更契合“鬼才”二字。

不过本人最喜欢的还是郭嘉,也许就是他那种不羁的性格吸引了我,有个性的人其实也蛮不错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