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彧:体大思精,总统后盾
荀彧(163~212),三国时期曹魏谋略家。
字文若。
颍川颍阴(今河南许昌)人。
出身士族。
汉献帝永汉元年(189)举孝廉,任守宫令。
后归冀州牧韩馥。
初平二年(191),离冀州奔东郡投曹操,任司马。
三年,助曹操取得兖州。
兴平元年(194),曹操东征徐州,后方被吕布、张邈等袭击,兖州大部丢失。
时荀彧等留守鄄城(今山东鄄城北,兖州治所),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,率众数万来攻,荀彧出城劝说,使其退兵中立。
又与程昱定计,保全了范、东阿二城。
次年,建议“深根固本以制天下”,曹操采纳后,集中兵力收复了兖州。
建安元年(196),劝曹操迎汉献帝许都(今河南许昌),得挟天子以令诸侯。
任侍中兼尚书令,助理军国大事。
同时不断为曹操招集人才。
献计先安抚关中,再分化瓦解、各个击破关东之敌,助曹操战胜张绣、吕布、袁术、刘备等,使之成为北方唯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势力。
五年,官渡之战中,曹军士卒疲惫,军粮将尽,曹操欲退守许都,荀彧认为,以弱敌强已半年之久,此时先退兵必为所乘,今袁军情势也必有变,不可失去出奇制胜良机。
曹操采纳后,不久便大败袁绍,为统一中国北部奠定基础。
又建议曹操暂缓南征,乘胜追击袁氏,迅速平定冀州之地。
后又以不利安定人心而劝阻曹操复置古九州。
十三年,向曹操献计:阳出宛、叶,暗遣奇兵袭荆州。
建安十七年,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排斥。
冬,随曹操攻孙权,病卒寿春(今安徽寿县)。
荀彧曾以“无野战之劳”推辞爵位,曹操以其辅佐、举人、建计、密谋之功皆多,坚持封万寿亭侯。
荀彧被冠以“王佐之才”的称号。
所谓王佐之才,就是“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”。
这里的“王”,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“君主”、“君王”,它的内涵更偏指“王道”,即依靠“圣王仁义教化”治理国家的方式。
当然,我个人认为纯粹的“王道”是不可取的,乱世治世都不可以,尤其是在乱世。
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“王道”的儒家卫道士,但至少忠君、仁义、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。
基于这样的思想结构,结合乱世务实的现实需要,荀彧必然会成为一个全能型,而且处事细致的智囊。
笔者在看过《三国志》荀彧的传记后,发现荀彧看问题往往非常深刻,是五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位。
他年轻时曾经预言,家乡颍川由于处在版图的中心地带,早晚会遭到掳掠,应该尽早迁到外地。
这样的论断,综合了他对地理、人情、时事的了解和推断。
张邈与陈宫在兖州叛乱的时候,豫州刺史郭贡领兵来到荀彧镇守的城下,说要求见荀彧。
夏侯惇劝阻荀彧,认为非常危险。
荀彧却认为,郭贡和张邈关系一般,他仓促来到城下,显然没有成熟的打算。
这个时候前往说服他,即便不能为我所用,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。
如果这个时候怠慢他,郭贡一定会怒而攻城。
结果荀彧轻身入敌营,郭贡见荀彧没有惧意,认为城池一定难以攻打,于是引兵退走。
显然,基于对人情、时事的精准掌握,荀彧再一次建功。
在之后辅佐曹操攻略吕布、袁绍、刘表,迎奉天子的过程中,荀彧每每进谏,往往会从大势角度,撷取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那些部分,对曹操进行劝谏。
比如建议曹操先攻吕布,后取徐州的时候,荀彧就从人心、粮饷、战略、战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,再比如建议攻打袁绍时,荀彧引用楚汉相争的故事,从用人气度、决策、治军、德行四个方面论述了战胜的可能性。
对时局一贯全面客观精准的论述,在其他谋士那里是找不到的。
正是由于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细致,所以我们看到他不仅能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、给予曹操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的正确政治方针,还能分拨粮草、举荐贤能,可谓样样皆通,样样皆精。
因此善于用人的曹操往往让他做后方的总调度官,成为自己在外出征强大的后盾。
?
荀攸,关键词:传奇完人,战术大师
?
荀攸(157—214年),字公达,彧从子也。
祖父昙,广陵太守。
攸少孤。
及昙卒,故吏张权求守昙墓。
攸年十三,疑之,谓叔父衢曰:“此吏有非常之色,殆将有奸?!”衢寐,乃推问,果杀人亡命。
由是异之。
何进秉政,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。
攸到,拜黄门侍郎。
董卓之乱,关东兵起,卓徙都长安。
攸与议郎郑泰、何颙、侍中种辑、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:“董卓无道,甚于桀纣,天下皆怨之,虽资强兵,实一匹夫耳。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,然后据肴、函,辅王命,以号令天下,此桓文之举也。”事垂就而觉,收颙、攸系狱,颙忧惧自杀。
攸言语饮食自若,会卓死得免。
弃官归,复辟公府,举高第,还任城相,不行。
攸以蜀汉险固,人民殷盛,乃求为蜀郡太守,道绝不得至,驻荆州。
这货就是个传奇。
荀攸这个人非常聪明,他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,竟发现了一个深藏不露的杀人在逃犯!
年轻的时候,这小子更加有胆识。
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,他曾经主谋刺董,并计划辅佐皇帝、号令天下,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!
这个家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玛太超前,太劲爆了!!!
显然在那个时候,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、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,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!
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政治思潮的奠基人。
然而毕竟是年少轻狂,这孩子后来让董卓抓起来了。
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,反正要死了,不如每天开开心心,该吃就吃,该喝就喝。
也真是他命大,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而死,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。
在此之后,《三国志》上有一句话,我看的触目惊心。
“攸以蜀汉险固,人民殷盛,乃求为蜀郡太守”
大家都明白,这孩子见失去了当齐桓晋文的机会,便要跑到一个绝对保险的地方,随时准备割据自立。
然而他最终成为别人的谋主,而不是自立门户,也是由于这种激进的性格。
即便不是因为道路阻隔无法到达蜀郡,荀攸也终将被真正的领袖收服。
不过,或许正是年轻时的这些变故,将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个德才并重、近乎完人的优秀人才。
在成为曹操的谋主之后,曹操对荀攸的评价,是对所有谋士评价中最完美的:
①外愚内智,外怯内勇,外弱内强,不伐善,无施劳,智可及,愚不可及,虽颜子、宁武不能过也。
②公达,非常人也,吾得与之计事,天下当何忧哉!
③军师荀攸,自初佐臣,无征不从,前后克敌,皆攸之谋也。
④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,无毫毛可非者。
⑤荀公达真贤人也,所谓“温良恭俭让以得之”;孔子称‘晏平仲善与人交,久而敬之’,公达即其人也。
⑥荀令君之进善,不进不休,荀军师之去恶,不去不止。
唯有眼界广阔,乐观阳光,经权达变,算无遗策的荀攸,才能获得这样的评价。
与郭嘉相比,荀攸与曹操其实更有默契,白马之战的时候,他们一个眼神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,然后付诸实行,将辎重丢弃给追兵,任其捡拾,待其阵型大乱,一鼓反击,竟斩杀了大将文丑。
须知曹操号称“非常之人,超世之杰”,能与他达成默契的荀攸,也一定是位传奇英才。
在荀攸的战术建议之下,曹操在吕布、刘表、袁绍等人的战斗中屡屡获胜。
《三国志》称,荀攸前后策划了奇策十二条,只有好朋友钟繇都知道,后来钟繇在编纂这些奇策的时候去世了,于是世间也就难以流传荀攸的奇策。
然而也许正是如此,更令这位战术大师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。?
贾诩,关键词:经权达变,长于应对。?
贾诩(147—224年),字文和,武威姑臧(今甘肃武威)人。
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、谋士。
三国时期被称为毒士,鬼才,善用计谋,被称为三国最聪明的人之一。
先在李傕帐中任谋士,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。
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,张绣兵败后他劝张绣和自己都归降曹操。
曹操在官渡战袁绍、潼关破西凉马超、韩遂,都用他的奇计。
曹丕称帝后,官封太尉、魏寿亭侯。
死时七十七岁。
贾诩与荀攸的特点雷同,事实上他的综合评价确实不如荀攸。
毕竟这个家伙几度易主,而且一句话就能搅得天下天翻地覆的。
然而在几度易主的过程中,贾诩所展现出的“经权达变”的修为,又是荀攸所不及的。
正如《三国志》里所说:“权以济事”,也就是应对事故、应对人事。